(相关资料图)
“让我们为孩子携手营造校门前无烟等候区。”近日,针对学校门口家长扎堆吸烟问题,本报联合首都文明办、北京市控烟协会、北京光明小学等相关单位及社会各界发出倡议,为全市小朋友送上了一份特别的儿童节礼物。
放眼中小学校门口,每到放学高峰时段,等接孩子的家长聚在一处,总会有人忍不住“摸出一根”。熟识者边唠嗑边递烟,没多久整片区域都变得“乌烟瘴气”。据本报调查,中学生在室外公共场所面临的二手烟暴露率达53.1%,远高于室内公共场所的39.5%,校门口则是其中“重灾区”。孩子呼吸系统处于发育阶段,和成人相比,同样体重会吸入更多有害物质。更何况,正处于三观塑造期的他们,极易受外界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,家长们在校门口无所顾忌抽烟,实在是一种不良示范。
公共场所控烟是大势,为何学校门口不好管?说到底还是缺少必要的约束。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和新修订的《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》都提出,在以未成年人为主的公共场所、排队等候区禁止吸烟,违者将面临罚款。然而,“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”具体有哪些,是否包括校门口?这些则没有明确规定。平心而论,在很多家长的认知中,自觉做到“不当着孩子面抽烟”,往往是出于对自家孩子的保护,至于会不会影响他人则不在考虑范围内。一来二去,校门口也成了城市控烟的模糊地带。
“我们更想要的是让建议真的产生效果。”从孩子们淳朴的期盼中不难看出,将控烟呼吁落在实处并不容易。家长们应看到,人人都来为提供健康环境与正向示范出力,受益的将是每一个孩子。当然,文明固然靠自觉,但很大程度上还是管出来的。相关制度规范有必要及时完善,对“公共场所”的定义与描述进一步细化。比如,校门口的范围究竟多大?上下学高峰时段如何划分?除志愿者外谁来承担监督之责?把纸面上的倡议变为可执行的条例,才能让校园彻底远离“烟雾缭绕”之害。
青青校园是孩子们成长的天地,亦是传播城市文明的重要阵地。期待更多人重视孩子们的小小心愿,扭转观念,提高意识,保障校园周边以及更多城市角落一片清新。
X 关闭